【文/關渡美術館】
中國自古以來,便慣以礦物岩石作為創作顏料,即至1978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在畫壇上興起一股重彩畫的熱潮以及「岩彩畫」的新名稱出現。相對於此,台灣則在1977年承續日治時期以來的「東洋畫」的發展,出現了「膠彩畫」的正名運動,並在當時以水墨畫為主流的畫壇當中,激起不小的漣漪。
就名詞定義而言,雖然中國大陸的「岩彩畫」,特別強調礦物色的多元表現方式,而台灣的「膠彩畫」,則是指以膠為媒劑,調入礦物色、水干色或是金屬色所完成的作品,較「岩彩畫」所強調的礦物色顏料特質,更形豐富而多元。但是不論如何,在未來兩岸的繪畫發展上,「岩彩畫」或「膠彩畫」,都堪稱是最具前瞻性與實驗性的繪畫素材。
而為了增幅大眾對於這項認知的深度,此次策展人詹前裕特別邀請中國與台灣富有創意、且深具個人風格的十位中生代「岩彩畫家」、「膠彩畫家」:張小鷺、胡偉、胡明哲、林國強、張爽、陳英文、詹前裕、李貞慧、高永隆、劉玲利,展出他們的近年創作,用以作為海峽兩岸「岩彩畫」與「膠彩畫」的比較研究,並進而從中國與台灣的文化、藝術、教育的差異性當中,思索「岩彩畫」與「膠彩畫」的未來共通課題,為最能代表中國繪畫素材的「岩彩」與「膠彩」,開創新局。
策 展 人/詹前裕 中國參展人/張小鷺、胡偉、胡明哲、林國強、張爽
台灣參展人/陳英文、詹前裕、李貞慧、高永隆、劉玲利
指導贊助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