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5學年度開始提供學生申請的「流浪者計畫」,首批四位來自不同系所的同學分別於今年暑假完成其計畫之執行。在新學年度的開始,這四位同學也陸續發表心得座談會,讓全校師生們一同來體驗他們的流浪者計畫,並分享在旅途上的所見之人、事、物,及在經歷不同的旅行後,對生活不同的體驗與想法。
劇創所李至耕同學是這次獲得95學年度流浪者計畫獎助學金的同學之一,他以日本四國為流浪的出發地,但也是目的地;因為,他要利用有限的預算經費來完成他的八十八所遍路行。對於李同學而言,這是他第二次的挑戰,在2006年,他只走了10天就放棄回台灣,今年,他再一次的選擇同樣的地點,再次面對自我的挑戰。
李同學笑著說,讀國中的時候,無意間閱讀了胡榮華先生的《橫跨歐亞非》,從那時起,他就很被這種流浪式的旅行生活所吸引。而年少不服輸的他,為了打破胡榮華先生16歲環島的記錄,在他15歲那一年,李至耕就展開他的自行車環島之旅。之後,在1997年的7月2號,他又展開了第二次的環島之行,只是這次是步行。而不論是環島或是四國八十八所遍路行,都會有人問他,為什麼要去走?他坦白,不只是現在的他仍不清楚,就連正在走遍路行的時候,很多時候也是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而走。
他表示,只因在陳芳英老師的課堂上,聽到了關於「四國遍路行」的事。當時也說不出來為什麼,好像總有一種自己應該去做這件事的感覺。這種感覺很奇妙,它既是因,也是果。他說到,如果不曾經歷過徒步環島,當然更不會去做跑到別人的國家去做徒步旅行這件事。就因他曾經徒步環島,所以才會進一步的想要走四國遍路行。
<註:四國八十八所遍路行旅有一點類似台灣的媽祖繞境,不同在於它是全年無休的,從古代到現在每年的每個時候都一直有人在走,而不像媽祖繞境是固定在一年的某個時間,它主要是個人式的參拜。全程約有1200至1400公里,步行需約20-40天不等,依個人腳程與行走路線不一。此外,四國遍路行,主要是為了紀念日本的弘法大師空海行徑的一個修行之旅,弘法大師出身於現在香川縣,出身地後來就成為遍路行的75番善通寺。它除了是一種修行之旅,也被認為是一種懺悔之旅,在走完遍路行之後可以洗清業障。>
李至耕利用23天走完長達1200多公里的路程,他表示,每一天從早走到晚,從不知當天晚上可以睡在哪,運氣好的話,可以找到寺廟便宜簡單的民宿,而睡在公廁、公園與騎樓則是家常便飯。任何你想得到的旅行困境他都會遇到,如颱風天爬山等等;便利商店,是他可以休憩、乘涼的最佳去處。而路上各式各樣的真假路標,則讓他常常分不清楚東西南北,該走哪一條路才好。
在這次旅途上,他也遇到了來自各國的旅人,每個來走這趟路的人,都有著自己心中不同的祈求。李至耕說到,在旅途中,他也認識了幾位朋友,而從每個人的身上,他看到不同的人生經驗,也分享了不同的故事。他提到,在經歷環島之後,一直以為,所有這類的修行,都是憑藉著自我的毅力和意志力完成的。他說著,「日復一日忍受著劇烈的痛苦,咬牙切齒的往下走,那種無可比擬的痛苦;無論是精神上或肉體上;讓他有好一陣子非常自以為是,甚至覺得,從此誰也都不能在我面前說什麼吃苦的話。可是去了四國之後,或許是因為身在異國的氛圍,他不安的感覺變得非常強烈,好像身而為人的根基變得非常不牢靠。李同學說,能確定的事情越來越薄弱,沒有人可以跟你溝通,沒有人知道你,人的存在變得再渺小不過,那時才覺得,其實自己一直想的可能都是錯的」。
在李至耕的的心得報告中,深刻地記錄了近八千多字的旅途心情,而看過他的心情寫照,相信讀過的人也會有所共鳴。就如同他的結語一般,「…其實勇氣一直在那裡,只是偶而天黑天亮,潮起潮落罷了。而儘管人會膽怯,會退縮那也不值得奇怪。很多時候,唯有能夠知道柔軟才有辦法剛強,而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的,因為剛強,才有辦法柔軟。而勇氣也許會消失,但很可能會再度來臨。」而這就是李至耕的信念與堅持!
<流浪者計畫說明>
本獎助金為朱宗慶校長為本校學生暑假至國外從事自助式的「極貧」出國學習,讓學生學習獨立生活,並自主學習,進行各地特殊風土民情的生活體驗、各地技藝(歌、舞、樂、戲等表演藝術;平面、綜合媒材、數位、音像等視覺藝術;傳統藝術、建築與古蹟保存等文化資源)的學習,或主題式的遊學等,以增廣見聞,學習從國外來看臺灣及自我,認同本身藝術研究及創作之志業。自95學年度起,特提供2年經費,作為本獎助金之申請。獎助對象:本校學士班及碩、博士研究生均可申請,在職生及學士班延修生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