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報導 資料提供/電影創作研究所】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主辦,台北市文化局協辦,北京電影學院、香港演藝學院共同參與的「兩岸三地電影學校電影節」自10月16日至23日,舉辦為期8天密集的活動,讓兩岸三地的電影人與相關產、官、學者與學生們體驗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電影盛會。
北藝大朱校長宗慶表示,設置於本校藝文生態館內的200席電影院,於今年8月完工落成後,配合這次的電影節活動首次啟用,且一開幕就邀集到台北、北京與香港各電影學院菁英及業界優秀的電影工作者、電影專業人才及藝術家,展開三校師生跨地域、跨文化的影片競賽和交流,交換彼此的電影實務經驗、意見,締結三校美好的友誼,開啟了兩岸三地電影系所師生共同合作和學習的平台,相信在彼此相互激盪下,將可開創出華人電影更為宏觀的思維及視野。文化局李永萍局長說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如此努力創立了這個兩岸三地的電影交流平台,令人敬佩,
文化局十分榮幸可以參與此次盛會。她提到,雖然景氣不佳,但國片今年自《海角七號》榮獲第十屆台北電影節首獎之後,也帶動了國片的熱潮與票房奇蹟。歷史告訴我們,越是不景氣的時代,就是電影發展的最佳時機。未來也希望兩岸三地的電影人可以不斷的交流,來產生最佳的華人電影文化。
北藝大電影創作研究所焦雄屏所長談到,兩岸三地的三所頂尖電影學校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北京電影學院及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以每年輪流主辦電影節的方式,達成人才培育與資源整合之目標,讓兩岸三地的年輕電影人定期觀摩交流,也期望能藉此為未來華語影壇各地儲備人才,帶來良好的合作契機。她說明,在為期8天的電影節裡,共進行了40部教師觀摩片和學生競賽片放映、專題演講、研討會以及5堂電影工作坊等系列課程活動,且三校師生也得以藉由這個活動增進彼此認識,並互啟日後的交流。
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教授及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葉健行(舒琪)教授也率領師生代表團15人來台與會。張會軍院長說到,這次電影節的舉辦意義非常好,可以為兩岸三地的電影教育付出與努力,因為,最終受益的是學生,也是兩岸三地的電影。透過電影這個媒介來提升三個院校的師生交流與合作,為華人電影做出更多的貢獻。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葉健行院長則談到,除了很高興可以來參加這個盛會外,未來在電影拍攝的交流上,樂見兩岸三地的師生們能有更多的合作機會。在這次的開閉幕典禮,台灣電影產業界大老如李行導演、朱延平導演、知名影后胡錦、楊貴媚等人也蒞校共襄盛舉。
此外,這次由葉健行院長與學生共同執導的《咖啡或茶》-電影節開幕片,閉幕片-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系教授張輝執導的《天山雪》,及教師影展中林良忠攝影的《盲山》等3部影片都是首次在台灣公開上映。而活動也特地安排有紀錄片、編劇、導演、攝影、美術等五個工作坊,分別由三校的一流師資李道明、陳慧、鄭洞天、林贊庭和王童授課,分享他們寶貴的經驗。
學生競賽片也是此次活動的重頭戲之一,入選影片分為劇情片、紀錄片和動畫片等3個類別,三校精銳盡出,共有34部精采影片共同角逐電影節的最高榮譽 ─ 「金影獎」。而這次的獎盃打造特地由資深電影人王俠軍先生贊助設計,獨具意義。於23日的頒獎典禮中,評審團也特別說明了這三個地方的學生作品之特色:臺北的作品相當具有創意,同時又能融入創作者獨特的觀察,但技術仍有進步的空間;北京的題材則較具有社會意識,但部份文化層面仍是依靠他人說的東西,較不鮮活;而香港的作品技術相對精細,劇情也較為通俗,但處理得較傳統規整,而且說的常是別人的故事,缺乏坦白及對生活的實際感受。藉由這次的活動交流,對參與的學生們提供了良好的刺激及學習,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及創作視野。
最後,閉幕典禮中舉行傳承接棒儀式,由北藝大電影所王童副教授代表,交棒給下一屆主辦學校北京電影學院代表鍾大豐教授,活動預計於2009年5月舉行,而2010年的第三屆活動則由香港演藝學院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