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文/黃坤騰】 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教師教學觀摩暨TA期末座談會」於1月15日假教學大樓C402教室舉行,以「拓展教育新視野」為座談會主軸,邀請臺灣大學特聘教授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黃俊傑院長蒞校指導,與師生分享在面對全球化時代,21世紀的大學通識教育該以何觀點出發,才能有助學生因應這多變的未來。
黃俊傑院長首先以《世界是平的》的作者佛德曼(Thomas L. Friedman)在書中所說的為例,作者告訴自己的女兒:「女兒啊,乖乖把書唸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正等著搶你的飯碗。」明顯揭露在21世紀,各地人才將不再受限於國界而互通有無;進一步來說,「跨國化」的經濟體建立是企業發展不得不變地轉型,也間接增加了各國間的相互連結。他說明,18世紀英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工業革命可謂開始蓬勃發展,一系列的改革加速全球化發展,間接使得帝國主義、民族主義在20世紀昂揚,全然忽視發展較遲的亞洲國家的歷史特殊性,特別是中國,期間戰亂苦難不斷。所以,做為一種「過程式全球化」的觀點觀之,全球化的本質實是片面為西方霸權國家背書,凸顯貧富差距懸殊,M型社會來臨的事實。他舉例,當身為中心霸權國家美國於2001年發生「911」事件除使得美國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外,也波及全球損失3,600億美元,顯示霸權國家體系結構的脆弱性。此外,文化趨同化的趨勢促使文化獨特性消失;據統計,全球約6,000種語言當中,約有50%至90%會在本世紀內消失,並以每兩週消失一種語言的速度銳減;而以往被追著打的落後國家,卻在這一波全球化潮流後期中鹹魚翻身,造成一波新政經秩序的重組,特別是中國國勢的壯盛,一如2008年北京奧運、2010年上海世博的申辦,均代表著21世紀是亞洲崛起的時代。
黃院長表示,若總結「強凌弱、眾暴寡、富欺貧、中心宰制邊陲」為全球化時代的本質外,21世紀同時也是「知識經濟」與「終身學習」的時代。舉凡生命科學、奈米科技及通訊科技,從「基因體 (Genome)定序」到「系統晶片(System-on-the chip)」,都是未來新科技的主流,代表著掌握know-how,便掌握經濟命脈;而在資訊傳播快速的情況下,知識卻也快速更新。他提到,美國前教育部長Richard Riley說︰「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10種工作,在2004年根本還不存在。」清楚言明個人的學習將不只發生在求學期間,而是每個人終其一生不輟的生活態度。他也指出,20世紀末經濟發展所犧牲的生態環境而延伸的環保問題日趨嚴重,空污暖化、濫墾水患直至天候異常、物種滅絕,種種跡象顯示地球正面臨存歿的關鍵時刻,無獨有偶,人類同時面臨生存危機外,「憂鬱症」的出現,更讓人類處於心力交瘁、進退維谷的窘境;換言之,21世紀更是「生態環保」與「心靈提昇」的時代。
在釐清21世紀是什麼樣的時代世局之後,黃俊傑院長認為,為因應如此多變的未來,大學教育且特別是通識教育應以「心靈覺醒」為核心,以「經典教育」為法門,透過與經典的對話,喚醒身為知識份子的良心、良知、良能。「唯有心靈的覺醒,才能成為自己的主宰,才不會在文明衝撞的21世紀慘遭滅頂而成為『飄泊的靈魂』、『失根的蘭花』、『歷史的浪人』。」他說著。而「經典」性如何界定呢?就東方而言,他認為在東亞儒學傳統中,「經典」的內涵主要有三種面向:社會政治性,在日常生活中體悟超越而永恆的理念;形上學,為人之生命賦予形上的、超越的意義;心性論,使人向內心探求最深沉的反省。正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循著這樣的脈絡,使學生能從中國的經典入手,讓經典中的「真」、「善」、「美」、「正義」、「生命的意義」等理念與閱讀者的生命相印證,如此就能回歸身心的體驗,藉而提昇生命的境界。最後,黃院長以一首《相思樹》提醒在座師生,大學教育不應只獨厚「知」的追求,「情」與「意」的重視才能更接近生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