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於5月5日舉辦一場「2011亞洲高等藝術教育國際論壇」,會議主軸針對了全球性跨領域趨勢對當代藝術,以及藝術教育影響等相關議題進行研討。藉由來自不同文化、地域社群的各國藝術院校,交換彼此之教育經驗與意見,期在互動交融的催化下,增益藝術院校間的合作關係,同時建立起亞洲高等藝術教育交流平台。而這次的論壇同時也為邀集5國26校共同參與之2011「雕刻五、七、五-國際藝術大學交流展」活動揭開序幕。
這次的國際論壇以「全球化跨領域 VS. 亞洲當代藝術教育」、「亞洲文化差異與高等藝術教育中之樣貌」,以及「韓國高等藝術教育之策略與實踐」為主題,進行了6場座談,發表人包含有日本多摩美術大學竹田光幸教授、日本沖繩縣立藝術大學上條文穗教授、泰國清邁大學永曾郁夫教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劉柏村教授、韓國弘益大學李樹宏教授、韓國誠信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金真姬教授等人。
學習藝術如同要翻越一座又一座的山巔
日本大學多摩美術大學竹田光幸教授說到,學習藝術就像是要爬過重重山巔一般,當你辛苦得翻上山頂,再輕鬆地走下山後,眼前再度看到的,是一座山等著你去翻越。而他也希望每位青年藝術家,要努力去克服經濟上的因素,趁年輕時多多去創作,做自己想要的作品。此外,竹田教授並以在日本已有35年歷史之久的東京五美術大學(多摩美大、武蔵美大、女子美大、造形大、日大 )畢業聯展為例,說明了當今美術相關科系的創作內容與風格。他強調,透過這樣的展覽,也可以瞭解每個學校的教學方針與理念為何。
推動師生走出校園 與地域社會連結
來自沖繩縣立藝術大學雕刻學科的上條文穗教授則是解釋了該校的「地域連結・學生作品設置企劃」。他表示,該系所從1到4年級,再加上研究所共約30名學生,其規模是日本大學中主修雕刻中最小型的,最大的優點在於能夠鉅細靡遺地指導每位同學,缺點則是同學們會缺乏著競爭意識。因此,為了克服這項缺憾,全體師生推動走出校園,以與地域社會連結。
而該校這項活動從1992年開始連續10年,在2004年時,做了全新的規劃,即是讓大三的學生實際擁有實踐性的機會,開始將作品移至戶外製作擺設,或者成為當地的公共藝術。透過該課程所創作的素燒陶作品,將永久設置於該地區,成為街道營造的一環,這項大學與地域連結的企劃至今仍持續地被認可、採用,於沖繩97個地點陸續進行設置。
選才是大學培養人才的極重要過程
韓國弘益大學李樹宏教授則以該校美術人才選拔的政策為題,說出其創新作法。李教授首先說明,韓國當下的父母們,對於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視,但也因競爭激烈,導致補習班如雨後春筍的快速增加,甚至已到了集團化;進入了大學就讀,發現同學在高中所學根本都無法與大學課程有所聯結。以美術學院為例,由於弘大附近美術補習班四處林立,每位報考的學生所呈現之作品風格、內容幾乎大同小異,毫無創意可言。因此,弘大美術學院自今年起每年招收的120名學生中,有25%是不需要經過術科考試,只考面試與筆試,且這樣的比例明年起會增至50%,到2013年則適用於全部新生。
李教授解釋,他們希望透過40分鐘面試過程去分析瞭解每位考生的創意、適應力、領導力、仁德與洞察力等是否符合標準,此外,透過每個人的IQ、課外學習參與等項目來評估是否入選。他強調,這些都是有經過專業人才相關鑑定機構所提出來的錄取標準,也希望韓國時下的大學生可以盡情發揮自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畢竟,在大學多元化、世界化的時代,招生工作是大學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極重要過程,也是左右初、高中教育方向的風向標。
設置多樣化課程 提高學生國際適應能力
誠信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金真姬教授則以韓國美術教育課程為例,提出相關看法。金教授說到,大學教育課程設置,其核心在於發掘和開發學生的潛能。特別是,美術學院的教育課程設置,根據美術市場的變化,需要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
在這種層面上,雖根據每個大學所追求的教育目標,課程設置呈現多樣化趨勢。然而,最近10年,韓國美術學院教育課程,也的確發生了諸多變化。其中,為了讓同學更具國際視野與競爭力,目前已有30%的課程用英文授課,藉此提高學生的國際化適應能力。
本次論壇主要希望透過理論與展覽並陳的方式,促進亞洲26所大學共同展出與研究,並將以雕塑作為開端,逐步擴及到各項視覺形式之交流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