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提供:梵體劇場 / 文字撰述:陳虹均

*本篇報導內文由吳文翠、Thomas Richards編修

北藝大戲劇學系透過梵體劇場引介,邀請身體訓練大師Thomas Richards與其Theatre No Theatre團隊,於2024年6月15日舉辦工作坊「唱出身體記憶裡的歌」。本次工作坊在戲劇學系T305實驗劇場舉行,共有10位學員參與學習。工作坊開始時,Thomas先詢問每位參與者的專業背景、最近的表演經歷,並探討他們在劇場工作中的挑戰,他更進一步與學員們交流了臺灣的藝文環境和就業市場;以及作為表演者,他們所在意的問題是什麼?以此了解學員們的現狀與需求。

        接著,他介紹了工作坊的流程,將從歌唱開始,這些歌曲被稱為「回應之歌」(Response Songs)。Thomas回憶他與葛氏一起工作了十三年,每天都唱75到90分鐘,這些歌是用來剖析人類內在,喚醒強大的回應力量的。他強調,這些歌曲將由“Theatre No Theatre”的專業團員領唱,並鼓勵大家像孩子一樣,即使不懂歌詞,也要放開盡量跟隨著唱。

        他進一步說明,歌唱時所有人不會靜坐,而是像「生命的龍捲風」般自然地移動,但這並不意味著會有大量動作,而是隨著能量的流動進行適當的移位。隨著領唱者開始,整個房間充滿了美妙的歌聲,所有人都沉浸其中,驚嘆不已。隨後,兩三位團員跟著一起歌唱,隨著旋律緩緩移動,戲劇學院的學員們也逐漸跟隨,進入了集體的律動。

歌曲在高潮處經常戛然而止,領唱者和周圍的人們進入狂喜狀態,情不自禁地笑著,甚至有些人跪地,相視而笑。Thomas提醒大家要隨時做好準備,歌唱就是聆聽的過程。根據先前Steve Capra向他的專訪,他稱「葛氏所創造的乃是“儀式藝術”(Ritual Arts)。他在尋求他所稱為的儀式客觀性(Objectivity of Ritual)。在我的學徒階段,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用「藝乘」(Art as a Vehicle)這個詞來描述工作中心的表演藝術研究,葛羅托斯基也採用了這個名字。在那部作品中,沒有角色。角色就是你。你是行動者,你正在行動。甚至沒有觀眾——甚至沒有故事。當中可以有故事,但這些故事往往是某種特定內心過程的暗示或隱喻。」

        接著,Thomas帶領學員進行發聲練習,要求他們自然地延長聲音,並透過輕微調整姿勢,使胸口打開,感受能量在胸口的流動,並靜止在某個姿勢中。他一一扶著學員的手和頭,引導他們發出喊聲,然後讓他們突然靜止。Thomas對學員說:「你的聲音會活過來,身體不要過於鬆弛或緊張,切莫程式化你的呼吸,呼吸應自然進行,讓你的身體自己呼吸。身體的能量持續擴散,而不要一停下來姿勢就鬆塌。」他提醒,作為表演者的身體,要隨時做好準備,像一顆活著的樹,像戰士。關於呼吸的方法,指的並非使用呼吸技巧。呼吸是從站立開始的,如果站錯,身體就無法呼吸,聲音就無法像內在生命一樣發聲。

        工作坊的下半部分,學員們進行了小品呈現,呈現裡包含了說唱一首歌。在每次呈現結束後,Thomas請大家分享他們的觀察與建議,並鼓勵快速給出回饋。他詢問演員們對表演材料的了解背景,並引導他們進一步深化角色。其中,一位演員分享她從祖母那裡學到的歌〈黃昏的故鄉〉,Thomas引導她重新演繹,讓她進入角色,像祖母一樣唱。在演員再次嘗試的過程中,他引導演員的雙眼,並說「讓阿嬤看」;引導演員的呼吸並說「讓阿嬤唱」;引導演員即興說出阿嬤會講的話,引導演員思考對阿嬤來說生命重要的是什麼。第二次嘗試中,她淚流滿面,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深切情感,一致認為表演有了顯著提升。

Thomas解釋,一開始演員的情緒被鎖住,透過找到特定的場景,才能釋放情感並提升表演。要如何把這方面帶出來?那就是幫助演員找到一個情境,情緒只能存在於情境。在這個例子中,一個女人需要見到她祖母,渴望聽到祖母對她遠行的原諒。她尋覓到兩個角色,起初,她想著祖母唱,慢慢地,變成祖母在場歌唱。這兩個角色分享了同一首歌,這兩個人之間的連結,就是表演中的情感連結,這就是藝術價值的所在,足夠真實到可以打動觀眾。

        Thomas強調,幫助演員找到情感連結是藝術的真正價值所在,表演者需要找到內在的真實感動,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提升表演水平。他提醒導演們在指導演員時,要避免讓演員感覺失敗,而應該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鼓勵他們在舞台上發揮出最佳狀態。

        第二位學員訴說了自己童年於畢業典禮的感慨,她隨著成長,逐漸遠離祖父,往更遠的地方前進。透過吟唱〈蝸牛〉這首歌,「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她羨慕蝸牛能揹著自己的家往上爬行,不像她的茁壯,似乎注定拋棄家鄉。她對自己發問:為什麼主流價值好像預設著發展就是遠行?為什麼不能像祖父,愛護著珍惜著身邊已有的人事物?Thomas看完呈現後,協助演員將架構重新整理,去蕪存菁。只見學員第二次的呈現條理分明,透過在祖父、與敘事者的身份之間切換,將歌唱推至情感的高潮。Thomas引導學員表達自己的心聲,並在歌唱中把能量運輸到全身,學員在結尾也流下眼淚,觀眾們也被情感所觸動。

        這場工作坊不僅讓參與者深刻體會到了歌唱與身體的深層連結,也激發了他們對戲劇表演的新理解和探索,Thomas Richards傳承自Grotowski的表演溯源方法,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建立出和學員非凡的關係,讓他們能夠全神貫注於創作,同時信任彼此,產生共鳴。今日的工作坊也為參與者未來的藝術道路開闢了新的視野。

同日下午,Theatre No Theatre團隊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團員在T305劇場舉行一場示範演出《Inanna》。這場難得的演出吸引了國內逾50位觀眾到場觀摩。超過一個小時的歌舞示範後,緊接著舉行「葛羅托斯基的當代實踐」座談會,由Thomas Richards和國內葛羅托斯基研究專家鍾明德教授進行現場對談。另外邀請曾和葛氏、Thomas Richards共同工作的劉若瑀老師及陳偉誠老師以預錄影像發表談話。四位承襲葛氏方法的表演工作/研究者共同談論葛氏對他們及當代帶來的影響、葛氏溯源訓練的未來與建樹,以及葛氏溯源訓練技術與成果在當代的意義。

感謝梵體劇場提供本次「葛羅托斯基的當代實踐」座談會影像紀錄! https://youtu.be/IcjY5FhyAa0?si=dKaICjoJnXW11Ab6 

【Thomas Richards簡介】Thomas Richards為波蘭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 1933-1999)嫡傳弟子,兩人共同創立「葛羅托斯基及湯瑪斯.李察斯研究中心」(Workcenter of Jerzy Grotowski and Thomas Richards)開展「藝乘」(Art as Vehicle) 表演藝術工作。1999年Jerzy Grotowski 去世後,Thomas Richards 持續發展葛氏指導他關於歌謠的工作。2022年,Thomas 宣布結束於Workcenter的階段性工作,與Jessica Losilla、Hyun Ju Baek等人成立了“Theatre No Theatre”以教學和演出的方式拓展並深化葛氏訓練系統。

資料提供/ 戲劇學系


[Cover] 溯源技巧工作坊01-1200x758
溯源技巧工作坊02-1200x773
    Location
    Folder name
    關渡通訊
    Author
    秘書室
    Branch
    影音網 (root)
    Created
    2024-09-02 17:26:28
    Last Updated
    2024-09-02 17: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