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60 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臺灣館於4月18日假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邸舉辦盛大開幕儀式,此次獲推薦參展之藝術家,為知名新媒體藝術家-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袁廣鳴教授。擔任此次活動主辦臺北市立美術館表示,本屆展覽由臺灣錄像藝術的先驅袁廣鳴為代表藝術家,華裔美籍策展人陳暢(Abby Chen)策劃,呈獻錄像、動力裝置及素描作品,包括2件為威尼斯雙年展特別創作的新作,展示日常生活背後所潛藏的衝突,與當代的生存狀態及不安。
本屆展名「日常戰爭」旨在探問社會轉型期間與現實動盪的不定時威脅下,人的生存處境為何?展出作品從一名臺灣藝術家的角度,突顯作為棲居的日常所在正逐步地被分配不均的後資本主義、網路攻擊、氣候異常及族群紛爭等灰色衝突中被蠶食鯨吞。展覽期間自4 月20 日至11 月24 日向公眾開放,並舉行一系列開幕公共活動,包括公眾論壇及現場講述表演,進而回應2024年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策展命題「處處都是外人」(Stranieri Ovunque – Foreigners Everywhere),透過描繪美好世界背後的懷疑及不安,暗喻人類本質上顛沛流離、無處安身的境況。
同時身為北藝大美術系校友的袁廣鳴教授,1993 年獲德國DAAD 獎學金後,隔年赴德國法蘭克福新媒體藝術中心專研媒體藝術。1997 年取得德國國立卡斯魯造形藝術學院媒體藝術學系碩士。多年來,袁廣鳴教授積極 投入影像藝術的創作,成為崛起於臺灣90 年代的重要新媒體藝術家之一。其創作表現形式,從單頻道錄影作品,到互動式電腦裝置作品、裝置型錄像投影作品,以及利用數位媒體藝術的平面輸出作品等,不斷透過作品形式,探討並發掘影像及媒體藝術的可能性。
他於1985 年所創作的第一件錄像作品起,近40 年的影像創作生涯中,不斷地嘗試各式媒材技術,持續思考關於「影像的可能」。袁廣鳴教授也常以出人意表的手段去干擾看似平凡的空間場域,並將作為藝術家靈感原點的內在焦慮和困惑,化為一種冷靜而詩意的凝視,不斷復現、沉浮於他的作品之中;近期創作則將視野從居住的島嶼擴大至所處之世界,伴隨著政治、科技、經濟與社會結構中的變貌及危機,生命何去、何從及安棲的想望似乎漸趨為難以企及的探尋。對於此次能代表臺灣出席這項國際盛會,他感到十分的榮幸。
此次展覽袁廣鳴教授帶來兩件結合新技術,特別為第 60 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而創作的 2 件全新錄像作品。其中與展覽同名之作品《日常戰爭》,延續藝術家於日常之中指涉充滿變數的不穩定性:在中產階級套房的美好表象之下,似乎是有著莫名襲擊將 整個房子破壞成像是戰後的廢墟,其後又緩慢地復歸至安然的原貌。有別過往以模型爆破的方式,藝術家透過自行研發的單軸線性「運動控制系統」配合程式精密控制,以每秒240 格多次高速拍攝實景後,縫合所需局部及片段,最後再結合3D 掃描及建模後製合成。
另一件新作《扁平世界》則使用Google全球街景資料庫(Google street view)的網路影音作品。以臺灣代表性的街景開始,例如城市、鄉鎮、高山、海邊等,到世界上類似的街景,藉由程式多項篩選及限定相同的中心點及透視,無縫接軌地創建了一個超時空縮時的道路序列影像。在這彷若數位網路的「新公路電影」之中,整個世界的街景在無國界(全球化)的網路裡頓時成為「扁平的世界」,形成一個不斷往前的迴圈風景。
此外,此次展覽也展示了袁教授過往4 件經典創作,期引導觀眾映射自我,作品共同傳遞在衝突和脆弱已成為常態的當下,道出生命無可預期的脆弱處境。在《日常演習》一作中,袁廣鳴以5 架空拍機同時於臺北市區5條主要幹道正上方、以監控式的凝觀鏡頭拍攝記錄「萬安演習」——為臺灣自1978 年開始,中間歷經1987 年的解嚴,仍然持續每年實施至今的防空演練;猶如電影場景般的淨空城市,暗喻著關於地緣政治的動盪與威脅。
而《棲居如詩》為他最具代表性的錄像創作之一,作品名出自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以浪漫主義詩人荷爾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的詩句為題,在1951 年所寫的一篇講稿。袁廣鳴教授擬造似烏托邦般的客廳擺設,戲劇性地放大無預警的爆炸並倒帶式回放,呈 現明顯的影像迴圈結構;藝術家迫使觀者直面其內心對於安居不再的隱憂,以及破壞與希望之間的生滅相續。
此外,作品《佔領第561 小時》則是袁廣鳴應學生之邀而拍攝的作品,記錄2014 年的太陽花學運。在為期近一個月的佔領立法院行動中,學生在代議政治的場域內,為家園尋求一個更好的未來,議場也轉化為參與者臨時的棲身之所;藝術家將國歌倒轉並放慢一半作為配樂,營造出 「犧牲」與「神聖」相互交雜的氛圍。
而本展唯一一件動力裝置作品《預言》,在如靜物畫一般的餐桌上,安置著純白色的瓷器餐具與玻璃杯,當聲響伴隨著猛烈的搖撼劃破空 間,原先沉默的畫面轉化為突如其來的衝突場景,似乎指涉著萬物皆有瞬間毀滅的可能。
專注於錄像觀念性本質的袁廣鳴教授在回顧自身創作歷程時談到,「從象徵崩壞前兆的餐桌、公民不服從運動、解嚴之後仍持續至今的演習、全球化下 的『非地方』(non-place)以及各種居家內的場景等,皆試圖描述我們所處的難解世界的焦慮及不安;至此,回顧早期的錄像作品,至本次個展的創作核心似乎如同一個無縫的循環,又回到了原點。」
他的父親因政治及歷史因素而移居至臺灣,因而他多數的錄像作品,幾乎都圍繞著對於「家」的概念,與之伴隨的流動性、不穩定的潛在意識有關。策展人陳暢(Abby Chen)指出:「如同許多出生於1950年代以後的臺灣人,袁廣鳴教授的成長背景中縈繞著他父親對戰亂的創痛記憶與對於失根的深沉哀傷。私人空間在想像情境中遭受暴力入侵,投射出跨世代的憂懼;這不僅是在訴說其個人掙扎,也呼應著臺灣社會對於危機隨時可能降臨的共同感受。」
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自1895年創立以來,歷史已有百餘年之久,是最早創立的國際雙年展,展覽類別包含主題展(Central Pavilion)、國家館(National Pavilions)與平行展(Collateral Events)。「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展覽是近二十年來臺灣與國際藝壇對話、交流的重要場域,同時為90年代到新世紀臺灣當代藝術國際展出的重要經驗,透過兩年一次的展出,具體呈現屬於臺灣文化美學的發展趨勢,引起國際藝壇對臺灣藝術發展狀況之關注,並提升臺灣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另一方面,也因為臺灣在現實存在的獨特性,使得「臺灣館」多年來在藝壇變成對臺灣主體性巨大的想像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