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大舞蹈學院繼 2010 年 5 月邀請印尼克差舞權威帝比亞教授,新編選自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之傳統舞作《阿珠那的瞑想 》親自指導學生排練演出後,為了擴大其展演、學習規模,同時歡慶北藝大創校 30週年,今年特別再度邀請帝比亞教授,以《拉摩耶納》史詩中猴王蘇巴理 (Subali) 與蘇格里窩 (Sugriwa) 兄弟之故事重新編作克差舞《拉摩耶納》(Ramayana),帶領音樂與舞蹈跨學院之學生逾百人,於 10 月 20 日與27日,分別於北藝大校慶和兩廳院戶外廣場進行演出。
此外,2012 亞洲特色舞蹈《克差舞》重建計畫,自 9 月份起展開為期兩週的密集訓練,此次除了舞蹈系80 多名學生的參與外,特別和傳統音樂系 20 多名同學共同合作,以跨學院之工作坊形式,邀請到印尼多位大師如華楊.帝比亞教授(I Wayan Dibia)、薩爾穆吉揚托教授 (Sal Murgiyanto)、伊.古斯帝.布都.蘇達爾達教授 (I Gusti Putu Sudarta) 等人親自指導舞蹈、音樂、服裝、道具與佈景等重建,重現戶外表演場域,透過熱帶島嶼竹林、火把、布幔點綴,再現《克差舞》充滿神話傳說的異國風貌。
本計畫主持人舞蹈學院平珩副教授表示,《克差舞》為一種結合舞蹈、戲劇及音樂的豐富意象的傳統舞蹈,且原為祭儀舞蹈的《克差舞》加入印度史詩改編過後,成為峇里島當地最具代表性的表演節目。其內容充滿濃厚異地文化色彩,肢體語彙極富特色,音樂結構穿插齊唱及輪唱,如同交響樂般能量飽滿,在音樂與舞蹈的相互交織下,展現強烈的戲劇感。
平珩副教授說明,北藝大舞蹈學院以往重建西方舞蹈經典作品較著重於技巧表現,而此次亞洲特色舞蹈《克差舞》則為充滿濃厚的異地文化色彩及特色肢體語彙,其音樂極具強烈戲劇性,參與的學生們不僅需專注於舞蹈的呈現,同時須表現出戲劇的張力,並要精準掌握住其音樂節奏多變性等多項的挑戰,因此,她也期許學生們能藉此參與《克差舞》的表演機會中,獲得突破性的成長。
此次《克差舞》呈現主題為《拉摩耶納》(Ramayana)故事裡中主要角色共有 5 位男性 ─ Rama、Laksmana、Hanoman、Surgriwa、Subali 以及 7 位仙女,而其餘的近 80 位舞者則擔任類似希臘悲劇中合唱團的角色,隨劇情變化增添氣氛。
而在10月27日晚上於國家戲劇院戶外廣場的演出,現場也特別精心佈置,並以自然的材質為重點,不論是樹枝襯 Umbul-umbul ( 黑白格子布 ),飾有黃紅裝飾的 Penjjor( 長竹竿旗 ),舞台中間的主火堆與圍繞在旁的 80 個小 Kulkul( 竹筒 ),場景的模擬重建與北藝大同學們精彩的演出,獲得在場觀眾們熱烈的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