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關渡光藝術節《量子糾纏》於10月23日舉辦熱鬧開幕式,今年活動移師至關渡美術館及其周邊區域舉行,由新媒體藝術學系規劃主辦,企圖以一系列展演活動,進而討論科學如何成為媒體藝術之內核與表現形式。開幕式當天陳愷璜校長、李葭儀副校長、關美館黃建宏館長、電影與新媒體學院魏德樂院長與新媒系王俊傑主任等多位校內外貴賓與師生們一同出席參與,感受一場極具科技藝術的聲光饗宴,開啟進入科學科技與藝術哲思交織的感知世界。

邁入第五年的「關渡光藝術節」此次主題為「量子糾纏」,同時移師至美術館舉辦。「量子糾纏」為近代物理學中的專有名詞,源自量子力學。而此次活動期透過探究聲音、光與能量的組成要素,及如何串聯所有的元素,形成一超越日常生活的複雜系統,同時展現一系列結合機械裝置、聲音感測、影像藝術、聲光互動等作品,呈現物理概念在數位美學中做新的詮釋與可能。

這次的展出作品分佈在關渡美術館四樓展間與周邊戶外廣場。其中,藝術家吳宜曄帶來的作品《Colors》,將不同作品與區域之間的「文字」透過網路數據轉譯成「顏色」,再將「顏色」以「光」的方式呈現在展覽空間之中,透過投射燈與投影的光來和其他作品與展區空間做彈性地搭配,同時提供展覽在觀看作品與閱讀文字的同時能有較沈浸的體驗。

而藝術家呂兆民展出之作品《聲體》,則透過裝置試圖將平常未見的訊號景象變成可見的風景,由無形的聲量轉成有形的光體再轉為動能分隔空間。作品的兩個表述,一部分作為空間規劃使它產生觀展的方向指引,另一部分在觀者上重現了兩點之間肉眼不可視的緊密關聯,以聲光代替身體穿梭於美術館展間。

透過自動化演奏鋼琴、動力布偶、影像、玩具扭蛋機等形式之組合呈現,《虛擬彌賽雅》是藝術家汪紹綱所創的一個系統化的影像演繹裝置,試圖重新轉譯與解構關於:在人類之外,或是人類有限生命中,對於超越時空間等生命形式的提問。

位於館前戶外展示之作品《未失的訊息》,是藝術家林書瑜融合LED燈、木料、電子元件等媒材之創作,作品將均質的廣場空間視作白洞發射出光的訊息,藉以呈現它與周圍環境進行有關物質與能量的討論與對話,並且提供觀者另一種對於真實與虛幻的延伸思考。

藝術家盂施甫所呈現之《完美的形式》,作品以現今的造型理論如:數學(黃金比例公式)、美學、色彩心理學等,對應「形式」與「意識」相互之機制,試圖藉由「理論」生產「形式」,並探討「完美形式」之可能性。

飄起一陣陣裊裊輕煙,藝術家張暉明與廖祈羽之共同作品《15億光年外》,象徵著天文學家收到來自15億光年之外的快速電波爆發(Fast Radio Burst),被認為可能是外星智慧發出的信號。這件作品傳達著未知的訊息是否曾在漫長無盡的旅行、途經之處被接收讀取呢?對照宇宙,人類的生命尺度極短暫,對於天空之外的知識與理解相形微渺,如同在巨大的黑暗中,依循微光勾勒遙遠地景的輪廓、想像訊號的起點—那個人類到不了的遠方。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20-11-01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3-15 23: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