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學系開設之電影美術設計講座於6月12日邀請到知名美術總監李天爵蒞校擔任主講,分享榮獲2019年第21屆台北電影節最佳劇情長片等四項大獎之作品《老大人》的美術設定。此次,李老師從他試驗的創作建構法,以及經營此片氛圍的方試與心得,透過劇本結構分析,從場景情境與角色情感切入,串聯戲劇空間的生命痕跡,分享這一路的創作歷程。
李天爵老師擅長以戲劇感知作為視覺構建的主軸,呈現其獨特的電影美學。他曾以蔡明亮導演之電影《臉》獲得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美術設計。與蔡導更是多次合作的工作夥伴,包括《天邊一朵雲》、《黑眼圈》、《臉》、《家在蘭若寺》等。過往曾參與製作之電影另包括有《一年之初》、《流浪神狗人》、《九降風》、《臺北飄雪》、《台北星期天》、《賽德克巴萊》、《天后之戰》,以及《白米炸彈客》等作品。
《老大人》,是部刻劃老年人面對死亡的電影。故事主要敘述年邁的金茂老先生發現自己身體開始有狀況,漸漸地無法自主,需要麻煩兒子益正帶他出入醫院、女兒玉珍貼身照顧。自己深知簡單的生活行動都成為兒女倆的負擔,只好忍著恐懼與無奈入住老人院。這一家三人陷入心力交瘁的拉鋸戰中,艱辛地找尋生存的平衡點。
李天爵老師表示,就電影美術部分,早在前期階段就成為故事發展、調整的主要參數。其中,當談到何謂「空間」跟「生命」時,李老師說明,電影裡的空間除了物理性的定義,還有社會性跟精神性的面向。他進一步解釋,所謂社會性的空間,它承載著時間軸,換句話說,是指在此空間發生的人、事、物所共同構成的歷史狀態,或構築成的空間功能,比如像是廟宇、宮殿等。另外,精神性的空間就是以人的觀點、經由角色的互動,所呈現出來的心靈感受,然而這也常常是戲劇作品的核心所在。以《老大人》為例,其核心在於透過三個角色互動所產生的傳統,跟現代價值觀的對立,來闡述子女義務與負責任間的矛盾跟衝突。
李天爵老師透過投影片一一講解他平時工作用的結構關係圖。他表示,《老大人》為優良劇本作品,在找到洪伯豪導演協助製作拍攝時,美術組也加入開始進行劇本討論,而這張太極圖示的結構關係圖,也成為最初場景組尋找相關景點物品的依據,藉此找出各場景之對應關係;另也包括相關重要的元素說明,像是跟角色之間的友誼,以及創作者的情感帶入。
此外,在提到場景佈置時,李老師說明了安養院與醫院的美術設計概念。其中,由於安養院是一個老無所依之處,其色調偏冷,構圖強調線條氛圍,藉以梳理喧囂及壓迫感。另在醫院部分,基本上視覺也都偏比較冷調,希望營造出相互對應的效果,讓觀者感受到,老人獨居在此,享渡完餘生,同時突顯男主角老無所依的狀態,不管走到哪裡,都是孤單的身影,一種遺世獨立的氛圍。李老師表示,該片想呈現的是,這樣的狀態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面臨到的生命處境,所以避免讓主題偏向特定的歷程邊緣。
至於在房子的陳設部分,由於它裝載了一家人的成長記憶,還有彼此的互動關係,故營造出從一個擁有實質意義的家,隨著都市發展轉變成一個徒有形式的家之氛圍,而這也是普遍現代家庭的寫照。
李天爵老師認為,一部電影從最初的構思到最後製作完成,無一不需要美學思維,因此對他而言,也是分工的問題。一個銜接編導與美術,將文字轉換成視覺語彙,其發展過程就可以獨立出一個兼具戲劇人文思維跟美術專業的職位,因此,美術指導觀察視覺所發想的深淺,跟製作規模並沒有絕對的關係。他說明,只是在臺灣,通常是由導演包辦視覺判斷的工作,所以像《老大人》這樣的電影,若是導演跟美術之間沒有共同的專業來做溝通,很容易使得電影只有實際如程式般的工作模式,而且容易出現電影製作上的斷層。
最後,李天爵老師勉勵在場學子,不論未來想往美術設計、導演、攝影等不同專業領域發展,都需具備著與戲劇核心連結的美術創作態度,就會讓目標順利地達成,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