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大藝科中心舉辦一場「移動中的見證者、聆聽者與當事人Witness, Listener, and the Involved on the Move」聲音藝術表演與座談,邀請到聲音理論家與藝術家Douglas Barrett、倫敦大學聲音理論教授 Cathy Lane、聲音藝術家Viv Corringham,以及臺灣聲音藝術家王虹凱,蒞校進行聲音藝術表演與座談等活動,而此次活動是由美術系副教授郭昭蘭擔任策劃與進行主持。

    藝術家Douglas Barrett說到,於2016年他展開名為《一面旗幟燃燒的聲音為何? What is the Sound of One Flag Burning?》創作計畫,目的是要回應美國日益高漲的國族主義風潮,以及美國總統川普當時對焚燒國旗的陳抗民眾所做的威脅。這項作品同時向三位藝術家與其作品致敬,其中包含美國藝術家Dread Scott 1988年之創作《展示美國國旗的正當方式為何? What is the Proper Way to Display a US Flag?》。該作品邀請民眾踩踏美國國旗,導致老布希總統立法禁止相關行為。Barrett的計畫同時影射了Iannis Xenaki 1958年的具象音樂作品《混凝土酸鹼度Concrete PH》,曲子主要由燃燒灰燼的聲音所構成,喚起具象音樂作曲家Pierre Schaeffer的唯聲(acousmatics)概念,即錄音科技具有抹除聲音來源的能力。他表示,《一面旗幟燃燒的聲音為何?》這項作品意圖理解聲音如何成為違法行動的有力證據。

    而聲音藝術家Cathy Lane教授的作品經常利用口說文字、田野錄音與檔案素材去探索聲音的本質。Lane教授表示,自己的作品像是聲音的調查,關乎於某個事件的真實切片,或文化和聲音的連結。《我在這裏嗎? Am I Here?》探索如何把「當下」的概念翻譯成錄製的聲音,這件作品帶領觀眾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旅程從印度瑪瑪拉普拉姆(Mamallapuram)石雕工人的聲音、邦加羅爾(Bangalore)洗衣石梯、南印度馬度賴(Madurai)廟宇、到冰島的冰河瀉湖、內倫敦私人庭院中的鳥鳴,串連到智利、義大利、挪威與蘇格蘭等地。這些田野錄音是過去十幾年來於不同時間點所採集的,並經常混進了作曲家對於所見所聞的評註。

    再者,聲音藝術家Viv Corringham利用15年的時間前往不同國家,她和當地人展開無數次的散步行旅,Corringham習以在過程中進行錄音,翌日返回該路徑時,再以吟唱的方式回顧散步時的記憶。因此,她的作品經常在這些路徑上呈現,也會邀請觀眾一同參散步,成為創作的一部分。然而,從2016年開始,受到全球緊繃的政局影響,和她一起散步的當地人,開始不再分享這些別具意義的小徑回憶,反而議論起對於政治情勢的焦慮。例如某位雅典居民談到的是街頭示威事件,以及一位布魯塞爾居民討論到機場爆炸事件。故在其作品《破歌聲、影城市 Shattered Song, Shadow City》中,Corringham利用五個城市的音景和現場吟唱進行交錯,回應當地人的記憶和居住環境之間的關係。 錄音紀載了某個時間斷片的事實,讓我們得以不斷重新回朔記憶,然而我們該如何思考錄音者和錄音對象的權力位置,以及個體與存在空間的相互關係?三位聲音藝術家及專家Douglas BarrettCathy LaneViv Corringham,則以他們的作品,不約而同地反思聲音的主觀性,以及藉此傳達作創作成為紀錄的種種可能。

文字李尚喬 攝影王世邦 #「移動中的見證者、聆聽者與當事人」專題講座 #北藝大藝科中心 Cathy Lane #聲音藝術


    Location
    Folder name
    關渡通訊
    Author
    秘書室
    Branch
    影音網 (root)
    Created
    2019-01-17 00:00:00
    Last Updated
    2021-03-15 17: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