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年底首度參與北藝大文資學院教育部人才躍昇計畫的巴黎國立自然史博物館Fabienne Galangau-Quérat副教授,於105學年度第一學期再度蒞校,不僅實際參與文資學院兩堂課程的教學規劃,並扮演關鍵性角色,促成巴黎國立自然史博物館與北藝大共同策劃舉辦第七屆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會議以「人類世的博物館—藝術、科學、當代社會變遷」為題,探討博物館在當代環境議題中的角色,與近幾年博物館的跨界合作趨勢。

Fabienne Galangau-Quérat老師此行主要於博物館研究所開設「博物館史」,以及於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開設「學術專題討論—歐洲博物館」等課程。在北藝大授課的這個學期,Fabienne 老師希望能在課堂中傳遞給學生關於做為「博物館人」的使命,即是要串起社會與展覽的連結;因為,當代博物館已經不能再是過去那種高高在上、圍起知識高牆的機構,許多社會上被隱藏的對立、資本社會的貪婪與環境問題,都能由文化機構的軟性手段來創立溝通的平台。

她以在巴黎和柏林的數十間博物館為例,從歷史、科學到當代藝術博物館,無非都在與機構自身的歷史和城市歷史對話,這點對於面對歐洲當今的人口變遷與種族衝突之議題顯得特別重要。Fabienne老師從一個分子生物學家,到現在的博物館學專家,她的關懷也體現在本屆雙年會的主題—「人類世」,意味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規模,已成為影響地球系統的主因。

Fabienne老師強調,人類不僅為地球環境的破壞者,也是創造者與塑造者,讓環境永續的不只是用道德教育談,更應在博物館內打開學科的分野,給觀眾更多元的學習體驗。科學與藝術的協作在歐洲博物館界行之有年,但這是臺灣博物館學界的首度討論。而令人意外的是,在臺灣已有許多環境保育或是藝術團體搭上這潮流,如臺北鳥會關渡水鳥自然公園的「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藝術團隊豪華朗基工,做此嘗試的博物館還有基隆國立海洋科學館舉辦的「潮藝術季」,這些都是好的起頭,Fabienne老師表示,從這些經驗發表當中,她更看見了臺灣博物館的潛力。

對於臺灣學生的活力與對知識的好奇心,她非常興奮說到,在參觀展覽與街頭觀察發現臺灣是個處處都有創新嘗試的寶地,也許因為博物館學在臺灣還算是門新學科,延展性也相對地較大。她並勉勵想要成為博物館人的學生們,對博物館的想像不要太快定型,「因為,創意就是你們最大的優勢。」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17-01-17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3-15 14: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