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大傳研中心「未來•傳統實驗基地」於10月3日舉辦《無地不生 — 與苧麻的六十五天》特展開幕式,現場紀錄片播映外,也以實物展示苧麻的編織纖維。開幕當天也舉辦「一起種苧麻」、「織布歌live show」等活動,在劉金蕉老師與崁頂部落的族人率領下,和與會民眾們一起體會苧麻強勁的生命力。

苧麻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中曾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它是麻布、麻繩、造紙的主要原料,也是極佳的安胎藥,還可以用來製作美味的草仔粿。隨著化學材料的普及,苧麻也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但臺灣的原住民部落中,仍保有耕種苧麻、取纖、染色、織衣的傳統,沒有苧麻,就無法製作傳統服飾。苧麻無地不生的旺盛生命力與女性耕織者的辛勞身影緊密結合,捻成一縷縷長達千萬年的傳承之線。

在這次的展覽中,「未來.傳統實驗基地」以一連串苧麻相關活動為主,苧麻紀錄片為輔,將影片投影在特別訂作的苧麻手工紙布幕上,苧麻的纖維質感與影片中三位女子的故事彼此疊合:

尤瑪‧達陸—29歲時毅然辭去穩定的公職工作,回到苗栗縣泰安鄉大安部落向泰雅族的外婆學習織布,「外婆的苧麻」讓她從無到有開墾出了一片苧麻園,對泰雅女性力量的追尋,更成為復振泰雅染織文化的回歸行動,並準備以苧麻再一次開拓部落新世代的未來。

劉金蕉—臺東縣關山鎮崁頂部落的布農族媳婦,為了女兒的心願,這位平埔族媳婦展現出強大的傳承能量,在崁頂部落開啟了種苧麻的新傳統,所主持的蓋亞那工作坊成果豐碩。

黃秀—本是臺北做西裝洋裁的小姐,初為人母時帶著阿嬤的苧麻種籽,到宜蘭縣南澳鄉武塔村落地生根。黃秀堅持以阿嬤的「古法」在安居之所種植苧麻、處理纖維、備麻與織布,世代流轉,黃秀與阿嬤的身影也逐漸融疊。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16-01-14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3-15 13: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