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藝術學系於9月20日邀請到英國倫敦藝術大學 Stephen Wilson教授蒞校舉辦跨域工作坊,並由戴嘉明老師帶領大學部16位學生與4位來自倫敦藝術大學的外籍生們,透過分組方式,進行創作合作。

此次的工作坊以「公共記憶Public Memory」為主題。Stephen Wilson教授說明,該工作坊是一個採用、挪用、應用某一個公共場所來做為一種藝術品材料的實踐。他強調,每位參與者可以選擇在已存在的紀念碑、紀念館、重要文化遺址、市區街道,從實地勘查地形,瞭解週遭環境後,加入不同的元素,透過表演、錄像、影像等方式來進行創作。最終,不論想要人們記得什麼,或能產出什麼批判與延伸的想法,每位參與者都必須在各自選定的地點,產生出全新的互動與迴響。

在9月25日的成果發表會中,參與的五組同學將過去這段時間大夥集體創作的成果一同分享。其中,一組以松山區為工作地點的同學特別把主題訂為《After the nail》。從狹窄的巷弄中,地上一個紅色的箭頭,指向之盡頭是根染上紅漆的釘子,他們以這根紅釘為主題,試著去探訪它背後的故事。有趣的是,經過採訪當地人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揣測與傳說,而最後再將蒐集到的內容重新拼貼整理後,融入小組們的創意巧思,就發展成為了一個全新的故事。

而另外一組同學們則是以錄像的方式呈現其主題《Picnic》,影片地點為內湖某家賣場入口前的小草皮,在這隨時可被驅趕的場地上,髒亂的利用、湊合購買來的民生用品,進行一場的台式野餐會;而餐點的內容,則是本地人所熟悉的皮蛋豆腐、炒蛋(以機車排煙管當作爐子),再泡上兩杯茶。在野餐的過程中,不時也有民眾看到他們的行為,好奇的前來圍觀與詢問,甚至驚動賣場人員出來驅趕。

而這群學生們所想要表達的是,在人們認知中的公共記憶是一種可隨時被複製、用過即丟的,要如何從中去嘗試著闢出其中可被記憶的,同時刺探出一個屬於他們私人的臺灣文化記憶方式。

不論各組的主題為何,以何種呈現形式,透過喚起人們對公共記憶的概念,也讓這群參與工作坊的學生們,從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交流過程中,激盪出對藝術創作方式及各類元素利用的全新思維。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14-10-07 00:00:00
    最近修訂
    2021-03-15 12: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