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由本校音樂系劉慧謹教授組團、徐頌仁教授與林舉嫻教授擔任指揮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合唱與管絃樂團從2006年7月1日到8日,飛往加拿大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 鮑爾河(Powell River)鎮,參加2006 年第12屆International Choral Kathaumixw國際合唱音樂節,配合本校所獲得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之國際展演與學術交流項目,受邀擔任「駐音樂節藝術家」的大任,除了演出幾場音樂會之外,並於開幕與閉幕音樂會擔綱表演。本人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代理校長的因緣,沾本校師生之光,也受邀參加此次國際音樂節。但由於我在校還有其他公務,只能參加7月8日的閉幕之集錦音樂會,以及隨團再前往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之Chan Centre,參加7月12日北藝大的音樂會,並且代表本校與該校的音樂學院簽署學術交流合作備忘錄。此行有如下的感想,藉此與大家分享。
小鎮的國際觀
鮑爾河(Powell River)鎮是個約有22,000居民的山區濱海小鎮,從1984年開始,由於兩位愛樂者發起以鮑爾河鎮之印地安族原住民的語言Kathaumixw(意義是「不同族群的聚會」a gathering together of different peoples)為名,舉辦第一屆結合小鎮的居民友善、山光海色的自然景觀、人文藝術為特色的國際合唱音樂節,約有400歌手參加,圓滿成功,大受好評。之後,每兩年定期舉辦,參加者倍增,到第3屆(1988年)已經成為國際音樂盛會。至今,此音樂節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合唱大賽之一,每屆接受全球30個團隊(約有1200歌手)參賽,並且包含了許多場次音樂會、工作坊以及研討班等交流活動。由於每次舉辦皆有全城居民同心協力參與,成果斐然,揚名國際,日前該鎮由加拿大全國票選為「文化首都」。
音樂、文化、友誼的饗宴
此國際音樂節之藝術委員會也邀請優秀合唱與管絃樂團擔任「駐音樂節藝術家」,擔任音樂節中的重要演出,包括開幕、閉幕之集錦音樂會。此項重任過去通常都是邀請職業樂團,例如︰2004年由加拿大的維多利亞交響樂團擔任。委員會們審查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合唱與管絃樂團的演出紀錄與影音資料之後,決議邀請擔任2006 年「駐音樂節藝術家」,並與另外三位國際級名指揮合作演出。
當我7月8日到達鮑爾河鎮時,大力成就此行的本校音樂系主任劉慧謹教授立刻帶前往會場,觀賞管絃樂團的排演,並且為我說明師生們參加此次活動的收穫與成果。其中,最讓我們感動的是︰從此小鎮的國際觀所呈現出結合文化與友誼的音樂饗宴。
鮑爾河鎮位於溫哥華西北方135公里,交通往來主要須藉兩次渡輪連結道路,或者搭乘十餘人座的小飛機,其實是屬於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但是,20多年來,全鎮居民同心協力參與舉辦深具特色的國際音樂節,讓本來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成為「文化首都」並且聞名國際。
其中,由數百個家庭主動義務提供人力與物力,招待近千位國際參賽者食宿與交通,並且自費買票觀賞合唱比賽與各類音樂會。這種真誠、樸素的基層力量卻創造出國際音樂會獨特的感動力。此舉不僅解決了國際音樂節的住宿難題,而且讓國際參賽者直接接觸當地的人文與社會基層,大力的促進國際友誼。
以本校的學生為例。每個當地的寄宿家庭大約負責招待2~3名學生,並且全程擔任交通接送。寄宿家庭的種類各別,並非都是中上階層,有擔任清潔工、超商臨時工之類型家庭。他們在每天繁忙勞務之餘,盡心盡力護持活動,實在令人感佩。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有個印地安族寄宿家庭指定要招待男生5位寄宿他家,印地安族爸爸利用音樂會餘暇,教這群男生們划獨木舟、狩獵、歌舞、野宿、儀式等印地安族勇士的生活體驗。
當我們的學生演出時,他們猶如學生們的家人,觀賞鼓勵,錄影拍照,提供日後留念資料。當他們知道我是本校的代理校長,見面時也都前來握手歡迎,異口同聲讚美學生們的優秀與乖巧,無形中促進真摯的國際交流。雖然只有短短8~9天,但是建立深厚的情誼。離別時,寄宿家庭全家男女老少都來送行,離情依依,淌眼抹淚,感人之至。
總之,我認為此行的成果很合乎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之國際展演與學術交流項目之意義,能增長師生們的國際視野。
如何培養台灣學生的國際觀?
Kathaumixw、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近年來,臺灣社會對於培養台灣學生國際觀的議題,議論紛紛。我個人的淺見是︰除了語言能力與國際的養成之外,最重要的是「尊重、信任、善意」的心胸與態度,以及深廣的知識與閱歷。如此,才能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學習、共事,共同成就地方與國際事務,互利共生。這是鮑爾河鎮之印地安族原住民的語言Kathaumixw(不同族群的聚會;a gathering together of different peoples)的精神,也是《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成就佛道的精髓︰以無限的精進,虛心求教不同階層、族群、生活背景的人士,初參文殊師利菩薩,復遊行南方,先參德雲比丘,次第輾轉指示,歷一百十城、五十三位善友,終參普賢菩薩,學習每種不同法門的要義,成就「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門」的國際觀。
以今日的網際網路之資訊時代而言,想要掌握國際或本土的社會脈動,可以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等優勢,我們很容易接觸到中文化的國際媒體,例如︰《聯合國新聞》,不僅刊登聯合國的議程和活動,也積極報導和平與安全、經濟與社會發展、人權和人道主義事務、國際法、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等工作領域,內容充實、視野廣闊,提供我們掌握全球脈動所必需的資訊,讓我們可學習現代版《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門」的國際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