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於5月6日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辦「藝起來尋美—美感體驗課程發展記者會暨課程成果分享交流工作坊」,由計畫團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課程輔導團隊、參與計畫的29所種子學校及29間藝文場館共同參與,呈現美感三方合作的精彩課程案例,經驗分享與跨域交流。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王淑娟副司長於致詞時提到,「藝起來尋美-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辦理美感體驗課程教育計畫」 從107學年度推動執行迄今,共有938間中小學參與此項計劃,目前佔全國三分之一的國中小學之學校數。王副司長強調,特別是在與藝文場館中合作的效應,期能陸續加入全國各地相關單位的合作,讓種子學校(師資)能將這樣的體驗,分享擴散到更多學校和師生,讓美感藝術教育持續向下扎根。 北藝大學術副校長林劭仁教授表示,作為此次計劃之支持平台,在豐沛的師資與軟硬體設備等資源挹注下,北藝大期望能讓參與這項計劃的所有師生,用體驗的方式,而非技藝式的學習,來融入藝術,學習到多元與多樣的美感教育方式。 

另「藝起來尋美」計畫主持人藝教所吳岱融副教授依過去五年美感體驗課程的觀察與分析,並在美感體驗教育中萃取出的四項課程特質:真實性(Authenticity)、關聯性(Relevance)、科技性(Technology)、社交性(Sociability)。此四項課程特質的提出,是回應新一代學習者的學習需求與特性,透過真實物件的展示與詮釋轉化,展覽教育設計的互動方式,以及社交參與的學習機制,協助學生在博物館等藝文場域中逐步建構並深化具意義的美感經驗。 此次於活動現場特別安排復刻了該計劃於2024年於美術館展出之展覽《尺寸依空間而定》。

這項展覽是去年關渡美術館所執行之計劃,以兒童藝術教育為主軸策展的首次嘗試,透過展示館內所典藏之李美貞(Lee Mijung,南韓)、倪再沁、楊茂林、鄭梃甄共四位藝術家作品,從當代藝術中空間與身體的關係出發,激盪出大朋友、小朋友認識美術館空間的多種可能性。 在展示空間中,藉由參與互動及分組任務,以自己的身體為尺度,「情境式地」透過現場物件,在懸吊畫框與空台座前進行擺拍,探索藝術創作中「身體」所開展的多元樣態,並在將其作品化進入展示空間的過程中,翻轉「看」展覽的預設框架,從而以自己的身體為尺度認識美術館的空間與展示設計,也讓參與的師生能親自投入展覽燈光、空間與物件策劃,呈現一次完整且有趣的策展經驗。 

而於同天下午舉辦的「課程成果分享交流工作坊」也邀請到相關館校合作夥伴,透過「文化資產」、「特教友善」、「環境美感」及「表演藝術」等4組課程發展面向,展現館校共創美感教育的多元實踐。 

而最後的分享會議,則是邀請到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蕭惠君教授、 北藝大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容淑華副教授、電影創作學系王君琦副教授、通識教育中心王筑筠老師和林建享老師、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連子儀助理教授、吹笛人樂團張翠琳團長,以及藝術教育工作者鄒秦妮等專家學者一同進行交流。 教育部辦理「藝起來尋美」計畫,透過與藝文場館與種子學校共同合作,打造多元的美感體驗課程,並將完成之課程教案上傳至美感教育資源整合平臺(網址:https://aew.moe.edu.tw/#/)藝拍即合-體驗課程中,供後續推廣美感體使用,期許美感教育能夠持續深化,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藝術與文化的浸潤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美感經驗,並將美感素養融入真實生活,成為未來終身學習的重要養分。 攝影 王世邦
[封面] 20250506 美感體驗課程發展記者 攝影王世邦_0103
20250506 美感體驗課程發展記者 攝影王世邦_0023
20250506 美感體驗課程發展記者 攝影王世邦_0096
    位置
    資料夾名稱
    關渡通訊
    發表人
    秘書室
    單位
    影音網 (root)
    建立
    2025-05-22 09:00:08
    最近修訂
    2025-05-22 09:00:08